【讲座报道】中法大学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2017年4月18日周二下午三点,中国进出口银行职员、中国法国文学研究理事会理事朱穆老师应邀在北外东院主楼229会议室做了题为“中法大学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讲座。
朱穆老师主要介绍了中法大学的建立、发展演变以及影响,并向我们展示了法兰西文化对于中国近现代新思想、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长久影响。除此之外,朱穆老师还简要介绍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包括它的兴起与衰败。
中国的留学运动历史长久,从清朝末年便开始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学运动。当时有李石曾等人物发起民初旅欧教育运动。除了从教育上培养人才,学习欧美学术,更崇高的理想是要沟通东西文明,融合中外文化,为人类开辟一个新的纪元。但是这一运动成就了共产党人的发展。
几乎同时,中国正遭受着《辛丑条约》所带来的重创。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并没有“绝对的狠心”,在意识到其索要赔款过多之后,美国便将赔款悉数返还,以此来扶持中国的教育事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蔡元培、李石曾等人于1920年建立了中法大学。自此,历经39年风雨的中法大学便为当代中国的教育事业添上了自己独特的一笔。
中法大学主要由北平中法大学、广东中法大学和海外中法大学组成,其中在北京便有三处中法大学的旧址。中法大学共有四个学院,分别为服尔德学院、陆谟克学院、孔德学院和居里学院。这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文理哲分科,每一科目都有自己对应的学院。等到中法大学快结束它的使命的时候,它的各个学科分支被并入了现有的大学,比如北大、北理工等。北大的很多知名教授就曾就读于中法大学,如曾觉之先生。
在国内的中法大学建立后,中国方面便萌生了在法国建立同样的学校的想法。最终,历史名城里昂成为了我们的选择。里昂风景优美,丝绸业、印刷业、贸易等都十分发达,是丝绸之路的西方终点。当地的上层政要也对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中国方面就决定在里昂建立中法大学。但是碍于法国的法律,繁琐的程序令人望而却步,所以最终里昂中法大学成为了国内中法大学的一个分部,起到一个法国大学预科以及法语补习的作用,同时负责留学生的膳食和住宿。
朱穆老师还提到,中国近现代的三次留学高潮的目的地分别是日本、美国和法国。之所以法国成为了留学的目的地,就是因为迷人的法兰西文化影响了诸如陈独秀、蔡元培等有识之士,先进的法国文化让他们心驰神往。讲到这里,朱穆老师向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展示了当时比较著名的新文化杂志,如《新青年》(La Jeunesse)等。陈独秀甚至说过:“人权说、生物进化论和社会主义,此三大文明,皆为法兰西人所赐。”其对法兰西文化的推崇可见一斑。
最后,朱穆老师介绍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说到这个运动,不得不再次提到李石曾这个人。这位来自河北的老先生对大豆有着别样的热爱。他在法国兴建了豆腐厂,并找了中国的伙计到这里来做豆腐。这些工人白天工作,晚上闲来无事,偶然发现在当地可以上夜校(学习法语和其他科学)。这便是勤工俭学运动的起源。在留法运动兴起后,大批的留学生赶往法国追寻自己的梦想,其中不乏历史名人,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周恩来总理、徐悲鸿先生等。但是由于出国的经费日渐高昂,不少人只能“望洋兴叹”。勤工俭学运动在“二·二八”运动、拒款运动、占领里大三次事件后,逐渐衰败下来。
(供稿 张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