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态资讯 >> 正文

【讲座报道】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第二十六讲——泛滥的科技,消失的天堂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4-13 [来源]: [浏览次数]:

    2017年3月22日下午3点半,瑞士作家丹尼埃尔·德·鲁莱(Daniel de Roulet)应邀在逸夫楼502教室与我系师生进行交流。

鲁莱先生首先介绍了自己丰富的职业经历。他于1944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年轻时代阅读了很多文学经典,尤其喜爱科幻小说,但他认为科幻文学缺乏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后来他就读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转入建筑行业,继而又涉足信息技术领域,成为信息工程师。鲁莱特别提到了50岁时从信息技术领域到文学领域的转型,他认为两者不应该是分离的,因此他决定投身文学写作,诠释文学和科技世界的关联。

自1997年开始,作为作家的鲁莱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发表了系列小说《人类的伪装》(La Simulation Humaine),该作品由10本独立却紧密关联的小说组成,以核能的应用为主题,从用于广岛的军用核能到福岛的民用核能。作品中的人物涉及两大家庭,分别来自日本和瑞士法语区。他以此作品为例,讲述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文学创作领域,改变了作家的写作方式和读者的阅读方式。鲁莱对科技和文学的交融持积极态度,并将他的作品《人类的伪装》运用“数位人文学”(humanités numériques)的方法进行再创作,通过对章节的重新拼接,构成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作为大数据革命的一部分,科技允许作者在创作时更有的放矢,作品从而更具可读性。譬如,我们可以通过工具分析某一章节人物出场的频率,根据数据结果进行调整,甚至删除某个人物或是添加新的人物。又比如,作者可以通过文本勘探的方式得知读者的阅读偏好,读者阅读时可能会跳过某些章节,也可重读某些章节,作者可以由此对原文本进行调整以适应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指标值得参考,例如作者可对章节中句子的长度、某词的出现频率、句子中人物和地点摆放的位置、人物出场的地点、人物的情绪(消极、积极或者人物已死亡)等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根据得出的数据有针对性地改动原文本。

鲁莱还提到了科技时代公众阅读习惯的改变。由于技术的进步,当代读者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子产品进行阅读,传统的阅读方式只有书和读者参与,但新型的阅读方式增加了许多干扰因素,譬如读者可能会因为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概念而在网上搜索查询。针对这种情况,鲁莱为自己作品中的陌生词汇创作了词条,读者在遇到生词时,只要在屏幕上点击该词,就能得到解释。

对鲁莱来说,这种再创作得益于“数位人文学”的发展,但同时也需要人工的介入。在得出数据分析结果之后,他并未直接采用机器智能推荐的修改意见,而是花费了三个月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讲述。鲁莱认为,这种章节再拼接就像是电影的剪辑,对片段的不同整合可以得出意想之外的结局。如果以当今电影的两种类型即作者电影(cinéma d’auteur)和好莱坞电影作类比,他想创作的是作者文学(littérature d’auteur),作品的创作者是他自己,而不是机器或者技术,作品表达的是他本人对生活的思考和观点。

鲁莱的文学界同僚批判他是文学的“叛徒”,认为他用技术之火烧毁了文学。但是鲁莱认为,文学和技术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两者相关联并互相需要,传统的文学创作需要技术,而技术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多样性和情感的介入。同时,人们也不能因为技术的某些局限性就完全否认并拒绝使用它去解决问题。

在和观众互动的环节中,鲁莱也回答了他对核能的观点。他并不是反核能者。相反,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核能的发现是一个奇迹。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优势。但同时他也指出,当今民用核能的发展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大多数核电站工作者对其重复单调的工作感到疲累;二是建造和监控核电站的人员来自于同一团队,因此对核电站运行状况无法实行有效监督,福岛核电站事故就是一个有力的例子。核事故涉及的不仅是当时受影响的人,更可能波及他们的后代。针对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大力发展核能的状况,鲁莱认为,虽然核能可减少污染的产生,但他更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既清洁又安全的能源。

(谭楚茵 供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