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双老师“欧洲美术传世经典赏析”系列讲座第六讲:印象派(上)10月14日下午三点,我们又与司徒双老师相会于阿语楼。本次讲座是“欧洲美术传世经典赏析”的第六讲,我们暂别欧洲建筑艺术部分,进入了“印象派的前世今生”这一专题。印象派的缘起在于19世纪中期的风景画。在英国,最著名的两位画家是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和 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 1776-1837)。康斯太勃尔崇尚简朴、真实、跳出墨守成规的宗教历史题材。而比起安静的乡村风景,透纳则更爱光影、波涛、云层、速度等自然的动态。
透纳 《夜航者的灯塔》
康斯太勃尔 《干草车》海峡彼岸的法国,巴比松画派(École de Barbizon)也正兴起。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 1796~1875)就是这群在巴比松村庄描绘风景的民间画家之一。从他雾蒙蒙的天空、毛茸茸的枝干以及对风与光的捕捉中,已经可以看到印象派的雏形。
1863年,马奈(Édouard Manet, 1832-1883)一幅《草地上的早餐》(Le déjeuner sur l’herbe)震惊法国艺术界,在“落选沙龙”上一展成名。这幅画在构图上致敬文艺复兴时期名画《田园合奏》(Fête champêtre),又在描绘主题、空间表现形式和绘画技法上有了不少创新。例如用更抽象的色块和更粗略的画法代替学院派绘画对风景的精细描绘, 大胆地将普通人在野外的裸露躯体描绘出来。在这之前,只有神灵享有这份待遇。
引起争议与批评声的同时,马奈也吸引了一批欣赏和理解这种绘画方式的艺术家。以此为契机,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德加(Edgar Degas, 1834-1917)、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西斯莱(Alfred Sisley, 1839-1899)、巴齐耶(Jean Frédéric Bazille, 1841-1870)等画家开始在巴黎的咖啡馆里聚会,酝酿着与官方的“沙龙画展”对抗的印象派大展。该展览在沙龙画展前两周进行独立群体展出,这个派别也以1872年第一次画展时莫奈的《日出印象》(Impression, soleil levant)得名。
印象派的画家们在绘画上各有所长、各有所爱,如德加的舞女、莫奈的睡莲、修拉的彩点、雷诺阿笔下丰腴的女性身体等。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印象派打破了立体派、野兽派和表现派的表现手法,将绘画题材由传统的宗教、历史、神话、贵族题材扩充为现代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以更为灵动的笔触和色彩捕捉自然与人物的动态;同时,在艺术产业方面,印象派画家打破了学院对艺术培养和鉴赏的垄断,由受雇变为自主卖画。种种变革,成为传统与现代绘画的分水岭。
绘画是人类在现实中做梦的方式,用笔触把头脑中的映射化为画布上的实体。绘画审美从平面、抽象、单调,发展为越来越立体、写实;描绘主体由神话中心变为人本位,终于在此迎来了又一个转折——人们又开始关注人以外的自然事物,不再过于追求“打印机”式的写实,而让更为灵动的光影跃动于纸上。这是变革与跃进,也是对最原始的懵懂的美的追求的回归。周欣燕 / 供稿